首页

舔丝袜调教论坛

时间:2025-05-25 06:47:49 作者: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在沪体验端午民俗 艾草清香与AI科技相遇 浏览量:18004

  中新网上海5月24日电 (记者 陈静)24日,第三届“一校三区”台联联谊暨海峡两岸青年学生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艾草清香与AI科技相遇,传统民俗碰撞数字创意。

嘉宾与海峡两岸学生代表共同完成了乙巳蛇年端阳两岸祈福纳吉仪式。(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香囊寄情、雄黄纳吉、兰汤祓禊,三礼既备,四方荣光……当日活动中,现场嘉宾与海峡两岸学生代表共同完成了乙巳蛇年端阳两岸祈福纳吉仪式,以亲身体验同续千年雅范,祈愿健康平安。两岸青年学生还共同表演了汉服花式空竹《龙腾盛世》。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指导,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携手上海市普陀区台联、长宁区台联、黄浦区台联共同举办,以“两岸端午艾相连 AI共展新画卷”为主题,旨在通过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搭建两岸青年心灵沟通的桥梁,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共绘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图景。上海市台办副主任庄潜、上海市台联党组书记李海泳等出席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向海峡两岸嘉宾及青年学子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文化基因,端午习俗中沉淀了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是两岸青年共同的精神根脉。华东师大持续通过创新性文化活动搭建两岸青年交流平台,以数字化手段活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沉浸式互动中深化文化共识、凝聚血脉亲情,这正是两岸青年共同的文化基因的生动表达。

  活动创新性融入科技元素,《AI中国节·端午》视频展示了科技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记者看到,现场嘉宾代表和两岸青年学生代表共同上台,从“端午关键词”中随机抽取词语,由AI现场生成活动主题海报。海报中有乘风破浪的龙舟、艾草和粽子包裹着的乡愁、醇香的雄黄酒、五彩绳化作数据流构筑起横跨海峡的桥梁……这些历经千年的端午符号,通过AI的“笔触”,生成一幅“两岸共展”的文化新画卷,勾勒出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

《京魂扇韵》舞蹈融合京剧元素与传统扇舞的表演,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表演环节,黄浦区台联选送的《京魂扇韵》舞蹈融合京剧元素与传统扇舞的表演,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长宁区台联选送的男女声二重唱《归》承载着思念与团圆,唱出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普陀区台联选送的舞蹈《如愿》表达了对父辈奋斗的致敬,以及对家国团圆、山河无恙的深切祈愿。这些节目通过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点亮了海峡两岸青年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结和中华文化认同。

两岸青年学生在旱地龙舟赛车活动中体验民俗。(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游园会将端午节传统文化体验推向高潮。旱地龙舟赛车、粽叶运乒乓、艾草锤制作、艾草香囊制作等多种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让两岸青年学生和台胞台属在动手制作及友谊赛中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贸促会: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意愿增加

4月30日电 3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2024年5月新闻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4月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情况。4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4.0万条,其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3.88万条。强对流、冰雹、雷雨大风、暴雨、大雾、雷电、高温等预警信息同比增加,其中,强对流、冰雹、雷雨大风、暴雨、大雾、雷电、高温等预警信息均为历年(2017—2023)同期发布量最高值。

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伴随乡村短视频创作队伍的日益壮大,对乡村的发掘也日益深入,可见的乡村变得越来越细致而丰富。除了小而美的乡村景致和返璞归真的自然风光外,一日三餐的生活日常、山野田间的耕种采摘、茶余饭后的逸闻趣事等纷繁多样的内容也被呈现,让乡村变得更加丰满,丰富了人们对乡村的认识。如果说看见陌生的乡村是短视频讲述乡村故事的1.0版本,那么,看见不一样的乡村则成为短视频讲述乡村故事的2.0版本。村超踢出了世界波,“村BA”火爆全网,乡村春晚遍地开花,乡村音乐节席卷各地,短视频里不一样的乡村正在颠覆人们的传统想象。

(十四冬)综合消息:彭程/王磊花滑双人滑摘金 澳门选手花滑女单完赛

在《1987,我们的红楼梦》中,著名演员欧阳奋强曾用“娴静”来描述对郑铮的印象。但许多人在得知了她的经历之后,往往会由衷地钦佩她的毅力和执着。

水利部:全国14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作为2024年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重点项目之一,“遇见拿破仑:消失的宫殿”展览3月30日在北京正式对公众开放,共展出81件(套)拿破仑时期宫殿御用珍贵文物。

浙江新乡贤深耕“国潮”数十载 拓宽致富新渠道

林海介绍,截至目前,崖州湾科技城先后启动26个种业和深海领域科研平台项目建设;依托重大科研平台项目,园区已汇聚21家种业、深海领域科研院所和17个高校分支机构,落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和30余个省部级科创平台;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800余人,其中全职引进院士6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